有那些国家也和中国一样同一天过春节呢? 【春节的来历】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来历】 在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人们重视的要算春节了。
腊月里,天寒地冻,农活较闲,人们有较充裕的时间,因而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比起其他节日来更为丰富多采,而且这些活动都具有特别浓郁的节日特色。 过去,在广大城乡圩镇,卖年画的,卖吊钱和窗花的,卖灯和鞭炮的,卖脸谱和春联的……一片红红绿绿,年货摊一个挨着一个,喜气洋洋,充满着节日的气氛。
到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午夜十二点(子时)的时候,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迎来了新年的第一个早晨。 春节古时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
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到了汉武帝时,由于“观象授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据《诗经》记载,每到农历新年,农民喝“春酒”,祝“改岁”,尽情欢乐,庆祝一年的丰收。
到了晋朝,还增添了放爆竹的节目,即燃起堆堆烈火,将竹子放在火里烧,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使节日气氛更浓。到了清朝,放爆竹,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更加热闹了。清代潘荣升《帝京岁时记胜》中记载:“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于朝野,彻夜无停。
” 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春节,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则将整个春季称为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
这样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至今,人们仍沿用春节这一习惯称呼。 关于春节,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虽不足为据,但却为春节的来历增添了神话的色彩。 春节,象征着团结、兴旺,寄托着新的一年的希望。 除了中国外,非常隆重而又正式的过春节的国家还有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国家。
目前,东南亚以及美国,英国,西班牙等许多国家正在准备把春节列入他们的法定节日。 。### ,“春节”最早是有祖乙天子定名的。在很久以前,有个以打柴为生的青年叫“万年”,他见当时节令很乱,决定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休息时看见树影移动,从中得到启发,回到家里便设置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仪”。但阴雨天无法测量。后来他在山泉边喝水,见泉水很有节奏的从崖上往下滴,引起了他的联想,又制作了五层漏壶,用漏水的方法计时,慢慢的发现,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
最短的一天在冬至,从而制作了草历:“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约有十二圆。”一次,祖乙天子去看望万年,适逢天象重复。万年对天子说:“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时春,请天子定个节吧。”祖乙天子即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太阳历定准了,他也满头白发,祖乙天子深为感动,就把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今天,人们称春节为年,过年挂寿星图,据说是为了纪念功高德望的万年。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
日照境内,从“忙年”到过年,历时一个月,而且过年其间做每一件事情,都具有特别浓郁的节日气氛。 。### 俗称过年,是民间一年中庆贺时间最长、最隆重的传统节目。春节,古时叫“元旦”。《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标起,叫“元旦”或“元月”。到了汉武帝时,由于“观象授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
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辛亥革命时,为“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这样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至今,人们仍沿用春节这一习惯称呼。 据传说,“春节”最早是有祖乙天子定名的。
在很久以前,有个以打柴为生的青年叫“万年”,他见当时节令很乱,决定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休息时看见树影移动,从中得到启发,回到家里便设置了一个专门测日影计天时长短的“日仪”。但阴雨天无法测量。后来他在山泉边喝水,见泉水很有节奏的从崖上往下滴,引起了他的联想,又制作了五层漏壶,用漏水的方法计时,慢慢的发现,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
最短的一天在冬至,从而制作了草历:“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约有十二圆。”一次,祖乙天子去看望万年,适逢天象重复。万年对天子说:“子时夜交,旧岁已完,时又时春,请天子定个节吧。”祖乙天子即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太阳历定准了,他也满头白发,祖乙天子深为感动,就把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今天,人们称春节为年,过年挂寿星图,据说是为了纪念功高德望的万年。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形成了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
日照境内,从“忙年”到过年,历时一个月,而且过年其间做每一件事情,都具有特别浓郁的节日气氛。 进入腊月,年味渐浓。有“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数”之说。过了腊月初八,家家开始忙年,做新衣、办年货。集市百货从集,售货额较平日增加数倍。购置器用,务必添新碗筷,寓意增添人口,人丁兴旺;羹肴必备鸡鱼,意求年年大吉,连年有余。
必蒸年糕,做豆腐,以借“年高”“都福”谐音,祈求“年年高”,全家幸福;家家蒸饽饽(馍馍)饽饽上蒸大红枣,名曰枣山,户户备足煎饼,要足够全家人一个正月吃的。自腊月十六日始,家家择晴日进行卫生大扫除,俗称“扫屋”,将居室内外、家什用具洗刷、清扫一新,以示辞旧迎新。
贫穷人家无火房卧室之分,且多用泥土抹壁,故扫屋后需“光墙”。“光强”即取细白塘土搅成粥状,刷于四壁,以掩盖烟熏火燎之色,使屋内为之一新。 腊月二十三日“辞灶”,又称过小年。南部个别村庄有过二十四的,起因有“官辞三,民辞四”之说。晚饭前,将灶王像用熟米粒或饺子皮贴在近锅门的墙上,供上水饺、麦芽糖瓜等,并燃香烧纸,祈求灶王“上天言好事”。
供麦芽糖瓜,意在让灶王吃糖嘴甜,多说好话,也有意在用糖将灶王的嘴粘住,不让他到天上胡说八道。因辞灶供糖瓜必不可少,故有“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伸手——稳拿糖瓜”的歇后语。腊月二十四取下灶王像,待年三十正式张贴。辞灶过后,谋生于外地者,纷纷回家团聚。
腊月二十九下午,各家将室内外最后清扫一遍,边扫边唱歌谣“里扫金,外扫银,扫的骡马一大群”。扫除的垃圾堆积在大门以外。腊月三十为除夕日,家家早起,把昨天的拉积点燃。、,名为点“狼烟”,意在把一切废旧的东西烧掉,化为灰烬。“狼烟”点罢,放几个炮仗。
同时,用盆盛米饭,饭上插上九双红色筷子,筷子间隙以放进一个大枣为宜。也有用双筷串几页豆腐插在米饭上,摆到天敌桌上的,称“供年饭”。当天贴春联,挂年画。境内西部也有贴过门贴子的。有的着意将“福”字倒贴,寓意福到。渔民家除在住宅贴对联外,还要在船上贴,将“招财进宝”四字合为一体贴于船头。
五栀风船的栀杆上分别贴“大将军八面威风”“二将军日行千里”“三将军随后听令”“四将军一路太平”“五将军马到成功”。船上则贴“满载而归”。沿海一带人家,院内竖青竹一棵,上系红布拴制钱,称“摇钱树”,意在财源不断。除夕,家家户户要打满一缸水,备足三日柴,柴禾多是豆秸、芝麻秸,以备初一煮饺子用。
有“芝麻秸、当大官”;“豆秸棒,年年旺”之说。是夜,合家团聚,吃团圆饭。饭后合家围坐在一起包水饺。在几个水饺中放制钱,称“包元宝”。放制钱的数目因人口而定,人口多者多放,少则少放,一般取五、六、九数不一,寓“五子登科”“六六大顺”“九九长远”之意。
夜深时,大门、二门放置拦门棍,亦有在门旁插桃木枝者,以防邪魔鬼祟入宅。拦门后,家人一般不走出大门外,院内禁泼水。多数人家秉烛焚香,灯火通明,彻夜不眠,称“守岁”。午夜子时为正月初一,新的一年开始。此时,鞭炮齐鸣,明灯高照。于院内设神案,保佑老少平安。
纸马发过之后,全家老小,围坐炕头,吃团圆酒。女主人用豆秸或芝麻秸煮水饺。煮水饺不拉风箱,以示新年平静。吃水饺时谁吃到带钱的水饺最多,谁就在新的一年里福气最大。年夜忌说不吉利的话:如“完了”“没有了”“不够了”“算了”等,水饺煮破了不叫破,要说挣了;馒头裂了不叫裂了,要说笑了,俗称“过年话”。
正月初二,放鞭炮谓“开市”,劳作不再禁忌,开始带上礼品走亲戚。旧时称“正月礼,薄起纸”。走亲戚旧时有“初二姥娘初三姑,初四初五看丈母”之俗,现多为“初二、初三先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且走亲戚之风见盛。 正月初三,拿去拦门棍。各种民间文艺开始活动,俗称耍故事。
杂耍队伍一般都有龙灯、旱船、狮包、高跷、小戏等,沿海村庄也有办水族舞队的。民间文艺队伍走街串巷、娱乐远村近邻,水平较高的队伍进城演出。两支队伍在城里相遇,必有一番争斗。各队都要亮出看家本领,上演绝活。文艺队伍所到之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与杂耍队伍混杂在一起。
此时,艺人们或以龙狮,或以高跷,伴着锣鼓和音乐的节奏在人群里向外扩展地盘,名为“开场子”。尔后,表演者各显技艺,表演各类节目,热闹非凡。 正月初五为财神日,人们大都做些好饭菜喜庆。早晨要炒花生、黄豆、瓜子等,谓之“炒蚂蚁”,借五的谐音寓当年“无害虫”和“五谷丰登”之意。
正月初六早晨,也有晚上的,家家包水饺,放爆竹,燃纸烧香,曰“接灶王”。据说这一天灶王从天上归来,继续它在地上的事业。初六过后,春节即算结束,但喜庆、气氛一直延续到正月底。 目前过春节的国家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好象是从去年开始定为法定节日)、马来西亚,主要是亚洲国家过春节,剩下的就是生活在其他国家的华人自己过春节了。 [标签:内容]
本文链接:
https://www.bigbaik.com/zwdq/735.html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