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者充当了一回大傻冒
学期初区教研室组织高中信息技术科组长听了一节课,课题名为《组建小型局域网——网线的制作》。授课教师精心准备,激情传授,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网线。评课时,主持人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但在座的科组长都不说话,笔者没有经过细致的考虑,放了头炮。笔者认为,这节课教学内容不太适合普通高中的学生,互联网上有大量制作网线的教学视频,买一根网线的成本也非常低,没有必要花费近一节课的时间来做这件事。这一炮放出,教研室领导敏感地抓住了话题,她要求每位科组长就这个问题进行表态,探讨一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十几位科组长一一进行了发言,每位科组长讲完都让笔者如坐针毡,笔者恨不得在地板上找一个出口钻出去,因为几乎没有一位科组长同意笔者的看法,而反驳的理由却个个都是非常充分。笔者确确实实充当了一回大傻冒。
上个学期,区骨干教师示范课,一个课题是《利用Knockout抠图》,学习使用Photoshop的外挂滤镜。另一个课题是《摄影图像处理》,学习相片大小与像素计算和色阶调整。两位教师都没有按照教材备课,而是大手笔地自由发挥,得到了听课老师较一致的认同。这让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高中信息技术课到底该学些什么?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尴尬处境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新的方法不断涌现,新的软件和硬件层出不穷。信息技术知识更新速度之快,还没等到学生学完全学透切,甚至教师还在学习时就已经过时,许多知识正准备付印就被淘汰。但我们的教学内容却一直没什么变化,信息技术课的高投入和高技术含量本身具备一种变革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并没有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表现出来,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并没有多少改变。笔者听过很多信息技术的研究课和公开课,教师很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课件做得很仔细,讲解更是详细、周到,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却很少。这样的课堂自然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同学们热爱信息技术,渴望信息技术课,同时又抵制甚至讨厌教师授课,高中信息技术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现象呢?
首先是高中信息技术课还处在学校较边缘的位置上。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有意无意忽略信息技术教学,在一些学校,信息技术课时得不到保证,机房被尘封,信息技术老师都会身兼数职,如电教、后勤或者教务等等,常常被事务缠身,精力难以专注到课堂,加上没有多大的升学压力,所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教师最简单的教法就是照本宣科,传统的知识灌输最能让教师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灌输在高中信息技术课里还占一席之地,这不能不说是学校的悲哀。
其次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开放性与传统教学的封闭性相矛盾。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都学过信息技术,特别是智能手机和智能家电的快速普及,许多家庭和社区都购置了电脑并连上了互联网,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是同一个班的学生,他们的起点都是极不平衡,学习信息技术的条件差别也很大,学习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信息技术教育的开放性初露端倪。而这种开放性给教师和学校带来了额外的压力。教师不得不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花更多的脑筋,特别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寻找一些新的思路和新的办法,非常费时费力。
最后是信息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与教师专业发展滞后造成巨大的反差。教材比较陈旧,教师的理念陈旧,课堂缺少监督,教法和学法大都还是因袭固有的旧模式。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关系不大,与升学无关或者关联度不大,而如何取舍教材,如何应用技术,如何激发兴趣,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实际,如何与其它学科整合,如何组织和管理教学,等等,这些都有非常大的空间,需要教师深入进行实践和研究,而恰恰在这方面,信息技术教师是比较弱势的。如何从这样尴尬的困境中突围呢?笔者认为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寻找突破口。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应该学些什么
去年,笔者到合肥观摩了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感受到了许多新的东西。虽然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新亮点,但参赛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上还是鲜有真正的突破。那么,高中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学些什么呢?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国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评价、考试的依据,也是新课程实施的保障。所以,理解领会课程标准,然后对教材进行合理的优化重组,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卓有成效的开发和利用,就成了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新课改的首要任务。
因此,教师要有敏感的课程意识和信息意识,高中信息技术课要完全打破教材的局限,教师要根据学校的软件和硬件配置、学生的学习以及软件应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通过WEB2.0,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丰富而又不断更新的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和创造才能,综合运用已有的学科的知识,融合社会经济、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环保审美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观察、调查、搜索、设计、选择、制作、试验和评价,探究信息技术中的原理和方法,追寻人文特征,感受其内在的神秘感、艺术感,体会其独特力量和道德责任。
英特尔公司董事会主席贝瑞特博士的一句名言:“计算机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技术的本质在于创新,而人才是创新的真正核心因素。高中信息技术课要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必须不断开放和创新。让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让IM软件、SNS、微博等等成为教学内容,让它们成为师生甚至家校学习交流的工具。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更应该让学生赶超教师,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当中去,甚至充当主力军。要特别鼓励学生脱颖而出,对那些出类拔萃的学生另开绿灯,开放各种权限,与教师一起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组织和管理学校信息化设备、学校网络等等。
我们让技术支持教学,让不断更新的技术成为变革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力量。有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上课时连网络都不敢开放,如何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信息习惯?如何让学生更理性地看待技术,更负责地、更有远见地使用技术?事实上,实践信息管理养成良好的信息习惯比较好用的就是网盘,从开学第一课起就用好一个网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比如新浪爱问,可以成为学生挖掘享用一生的知识宝库。就是一个百度,也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教学内容,除了搜索之外,如百度百科,百度空间,百度翻译,百度文库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高中学生身边常用的信息武器。但一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本身都没有注册百度账号,怎样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与成功呢?而“魔灯”(
MOODLE)这个开放源代码、功能强大且免费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应用的平台,更应该成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途径和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就不应只是简单地“学技术”和“用技术”,更应该帮助学生理解“由各种程序算法所驱动的、由形式多样信息技术工具所表现的”信息化社会,发展学生的技术意识、算法思维、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的批判分析能力”。
笔者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和创新当作课程的主要目标。要把高中信息技术课建设成为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最佳课堂。要创造情境和条件让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进行领悟与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进行感悟与理解,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处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人生规划能力。在这种想法的支持下,笔者的课堂教学就显得格外特别。有一次,笔者在一次研究课上的一句话,令许多老师和同学大吃一惊。笔者在课堂上说,笔者教学追求的目标是在课堂上一句话都不说。这似乎匪夷所思,但这正是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我们大可不必在课堂上夸夸其谈,用班级聊天室或IM工具进行在线讨论、用留言板或BBS进行信息发布,完全可以实现全班几十个人同时的无声的讨论和交流,文字在全球的网络里飞奔,在这样一个神奇的教室里,传统的时空概念都失去了意义,何况什么教学方式呢?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变革带来的许多新概念,让我们的教育改革家摸索和总结到的新理论新方法得到了验证。比如小先生制、高中心育导师制、完全导师制、协作学习等,由学生带动学生,甚至打破班级授课制,由学生选择课堂、选择教师,向完全开放的课堂过渡。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应该只是信息技术本身,更要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和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新基石。
参考文献:
[①]张艳红.《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解读[J].黑河教育,2012(3)::71.
[②]
李锋,王吉庆.信息技术教育:历史的考察与现实的追问[J].中国电化教育,2013(2):6-10.
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研2009年度项目《网络环境下的普通高中心育导师制实践研究》课题成果。
3
叶自飘林
本文链接:
https://www.bigbaik.com/eduwiki/65.html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