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纲要》在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呼唤声中走来的时候,我们以职业的热情深情地拥抱着它;当它用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感召我们的时候,我们用心一遍遍、努力地解读它。在它那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人性化的人文精神中渐渐醒悟,一次又一次的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重新去认识孩子。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放在工作的首位。"正是遵循这一指示精神,我们从孩子的需要出发,走进孩子的世界,走人孩子的心灵,观察孩子、理解孩子、读懂孩子,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自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安全意识,体验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幸福。
一、读懂孩子,给孩子安全生存的空间。
幼儿期的孩子生长发育迅速,天真无邪、可塑性强,活动欲望强烈,但知识经验匮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却极易受到伤害。入园,是孩子离开亲人的庇护,独自参与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他们一方面对新的环境充满好奇与探索的欲望,另一方面对陌生的环境缺乏安全感受而产生恐惧与焦虑的心理。他们渴望与同伴交往,又不知道如何交往;他们希望独立生活,却又不会吃饭、睡觉、解便;他们想和成人一样能干却仍然离不开奶瓶等等。当3岁多的孩子带着种种矛盾的心理来到幼儿园,用哭闹等方式表达他们的困惑与焦虑的时候,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克服焦虑心理,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迈出他们社会生活的关键一步,是我们生存安全教育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实践中我发现,老师亲切又善于回应的教育态度,有助于孩子安全感、幸福感的形成;家长的参与,有助于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尊重孩子的特殊需要,有助于帮助孩子缓解焦虑心理。于是,我尽量多与孩子亲密接触,对他们出现的困难迅速做出反应并及时给予帮助、支持,与他们分享喜悦与成功。开学初,允许有特殊习惯的孩子带上毛巾,背着小书包,带上奶瓶玩具上幼儿园等等。帮助孩子迅速建立起新的依恋对象,形成对新环境的信任感及适应能力,较好地缓解了孩子入园的焦虑程度,确保了孩子人园过程中的心理安全。
当看到孩子脸上慢慢地有了笑容,自己走进幼儿园,并主动对妈妈说"再见",告诉我"老师,我今天没哭","老师,我再也不吃奶瓶了"的时候,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读懂孩子,做孩子的伙伴、朋友,让快乐的生活成长,首要的是给他们一个安全生存的空间。
二、读懂孩子,交给孩子安全生存的钥匙。
幼儿生命教育不只是对幼儿身体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培养安全应对能力,体验生命的尊严和幸福。在传统的教育中,面对孩子的安全问题,我们通常采取限制孩子的行动及活动范围,给孩子几道禁令"别动,这样太危险","别去,那里不安全",凡事包办代替,呵护有加。孩子在成人过度的保护中失去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的学习机会,探索精神、创造才能渐渐消失,在危险和困难面前往往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在开展幼儿生存、安全自护教育中,我们结合孩子生性好动、好奇心强,活动欲望强烈,爱模仿,喜欢冒险,但知识经验匮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特点,以自定纪律、规则、秩序引导孩子,在确保安全的同时,交给孩子积极生存、安全自护的第一把钥匙。如在一次活动中,乐乐小朋友出教室时,因为拥挤而摔倒了,老师趁机让孩子们讨论:"出教室时,怎样才不会摔倒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制定了如下规则:"出教室时一个跟着一个走","唱着歌走"、"慢慢地走,不能跑","开着火车走""别人在前面走,后面的小朋友不能推","画一个标记贴在过道里提醒大家小心"。孩子们真的设计了许多标志贴在过道里。在以后的活动里,孩子们还自己制定了玩大型玩具的安全规则、体育游戏活动的安全规则等,孩子对师生共建的常规非常认同、自觉遵守。
《纲要》指出"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的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我们把在生活中学习作为生存安全自护教育的第二把钥匙交给孩子们。开展了"今天我当家"、"幼儿秋游"、"我是小厨师"、"模拟安全情景游戏"等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感知、操作、领悟、建构生存安全的能力。当看到3岁多的孩子拿着真刀做水果拼盘、熟练地切长寿面、做月饼,像模像样地当警察执行公务、当医生救死扶伤时,我们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感到高兴,同时也陷入反思,以往,我们为了安全而安全,不让孩子使用危险工具,不参与有"危险"的手工劳动等,结果,孩子不会使用剪刀、小刀,不会剥鸡蛋,不会自己照顾自己,凉了不知道加衣服,热了不知道减衣服,外出活动时要成人为他收拾东西。现在,我们放手为孩子创设学习环境,给予他们学习材料,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引导他们掌握了用小刀时怎样才不会伤到手、发生火灾时怎么办、遇到危险时怎么办、走丢了怎么办、一个人在家怎么办、不同的鸟吃什么食物、怎样给它们喂食、植物是怎样生长的等等许多的本领。
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样的孩子,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能力、行为、兴趣,活动中,我们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再作统一的要求,尽量为孩子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孩子的选择,鼓励他们微小的点滴进步,用心倾听解读孩子的每一件作品。在孩子成长栏目中,不再是老师给的"小粘贴""小星星"。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自己评选出的"环保小卫士""生活能手""快乐大王""设计大师""快乐宝贝""爱心天使"等等,每个孩子都有桂冠,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满足,都有成就感。同时,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在教育中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晨间锻炼时既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又对孩子提出适当的目标。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条件,帮助孩子获得富有个性的发展。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孩子都有其特长、天分与优势。就像一本独特的书,一幅五彩的画,一首悦耳的歌。只要我们用爱和智慧去解读、欣赏、聆听,展现在你面前的每个孩子都有亮丽与精彩之处,都会让你赞誉和骄傲!
物是人非独自伤怀
本文链接:
https://www.bigbaik.com/eduwiki/133.html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删除。